冲击A股“医疗SaaS(软件即服务)第一股”被否后配资炒股利息,浙江太美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美科技”)重振旗鼓赴港上市,并于近期取得进展。
中国证监会官网显示,太美科技H股发行上市已获备案,公司拟发行不超过1.345亿股。今年1月,太美科技向港交所递表。在其之前,港股已有医渡科技(2158.HK)、医脉通(2192.HK)、智云健康(9955.HK)等一批以医药行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数字化厂商。太美科技的到来,既身绕科创板IPO失利的阴霾,又头顶“2022年国内生命科学研发和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第一大供应商”的光环。
招股书显示,太美科技主要销售云端软件(包括SaaS产品及定制软件等)以及提供数字化服务,客户对象以制药企业、研究机构为主,目前尚未实现盈利。
两次闯关IPO期间,太美科技虽还没能扭转经营业绩,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科创板招股书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太美科技员工总数为1511人。公司在问询答复中表示,公司近年来业务发展持续向好。未来,员工人数预计仍将保持增长,所需办公面积将不断增加,其为此拟募资购置房产,投资预算约7亿元。但根据港股招股书,到2023年9月末,太美科技员工总数不增反降,减少近三分之一至1078人,而公司也不再将购置办公场所列入募资用途。
对于公司经营现状等相关问题,,太美科技方面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公司目前正处在静默期,有关情况不便对外公布,以其披露的公告为准。
持续大额亏损
,中国证监会官网披露太美科技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对其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及“全流通”备案信息予以确认。
上述通知书显示,太美科技37名股东拟将合计约1.75亿股境内未上市股份转为境外上市股份,并在港交所上市流通,这些股东涉及腾讯、软银、高瓴资本、云锋基金等知名机构。根据招股书,自2013年成立至今,太美科技已完成8轮融资,累计超22.75亿元,估值达80亿元。
招股书显示,太美科技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赵璐,其在公司任职董事长、总经理。赵璐对公司直接持股约17%,间接持股约16%,合计控制太美科技约33%股权。
太美科技主要从事为医药研发产业链相关方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2013年6月,唐丽莉(赵璐的配偶)、肖亮(唐丽莉的大学同学)各出资55万元、45万元成立太美科技。2013年—2015年,太美科技上线多个数字化产品,提供数据管理和统计分析服务,公司在此期间先后获得500万元的天使投资及2000万元的A轮投资。2016年—2021年,太美科技拓展业务,并向平台化转型。2021年年底,公司于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2023年年初被终止审核。今年1月,太美科技冲击港股上市。
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以2022年的收入计算,太美科技是中国生命科学研发和营销领域最大的数字化解释方案供应商,其占据6.5%的市场份额。其中,在研发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太美科技的占有率为8.5%。招股书显示,截至2023年,太美科技在手订单金额为16亿元,其中生命科学研发软件在手订单约3.91亿元,涉及2131个项目。
近几年,太美科技的营收规模持续增长,但尚未实现盈利。
根据两次IPO招股书,太美科技在2019年—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持续亏损,净利润分别约为-3.61亿元、-4.99亿元、-4.8亿元、-4.23亿元和-2.69亿元。太美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亏损反映了公司为发展业务而作出的大量投资,包括开发平台、改善技术与研发能力、解决方案商业化以及销售工作。公司无法保证日后将能够产生净利润。
值得注意的是,太美科技曾在招股书中表示,根据测算,假设公司收入规模增长至15亿元收入以上的水平,且毛利率维持在40%以上,期间费用率下降至40%以下,若以上假设条件均可达成,将实现扭亏为盈。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同时实现上述三个假设条件似乎并不容易。首先,太美科技在2022年度收入刚突破5亿元,距离15亿元还需200%的增长。其次,公司在报告期内的毛利率持续下滑,40%以上的水平仅出现在2019年,2023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为30.2%;最后,在科创板披露的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太美科技期间费用占营收的比重持续超过100%,或入不敷出。根据港股招股书,2021年及2022年,公司销售成本占收入的比重均超过60%,2023年前三季度达到69.8%。
值得注意的是,太美科技在科创板IPO时并没有打算将募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但此次赴港上市,公司拟将10%的募资用作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截至2023年,太美科技持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为5.16亿元,其在港股招股书中表示,公司拥有的营运资金能满足其目前及未来12个月的需求。
商业模式遭置疑
持续大额亏损背后,太美科技的商业模式面临拷问。
生命科学研发和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市场具有较高的技术壁垒。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太美科技核心技术相关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4.46%、86.54%、87.72%和89.36%。但在科创板上市委会议现场,太美科技仍被问询商业模式是否稳定、盈利预测是否可实现、核心技术对公司的重要性及利润贡献等。
结果显示,科创板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认为,报告期内,太美科技未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未充分披露有利于投资者作出价值判断和投资决策的重要信息,不符合相关规定。结合这些意见,上交所决定对太美科技科创板上市申请终止审核。
太美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为解决新药研发的关键挑战而成立。“医药研发产业链相关方包括医药企业/申办方、CRO(合同研究组织)和实验室等第三方服务商、医院/临床研究机构、医生/研究者、患者/受试者及监管机构等,彼此之间有大量信息、数据、流程交互需求。其中,医药企业/申办方是核心参与方,也是数字化解决方案主要的付费用户。”
在核心技术方面,太美科技方面披露称,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打造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医学影像阅片系统、药物警戒系统等SaaS产品及 IRC(Independent Review Committee,独立评审委员会)独立影像评估服务、SMO(Sit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现场管理组织)管理服务、药物警戒数据服务等配套的专业服务,服务各参与方的具体需求。
报告期内,太美科技主要销售SaaS产品并提供数字化服务,其中,SaaS产品是公司毛利率最高的业务。
从营利模式来看,太美科技SaaS产品通常采取订阅形式收费,产品可单独销售,也可与相关专业服务整体销售。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SaaS产品收入占比分别为25.7%、27.3%、27.8%,毛利率分别为75.4%、82.1%、76.1%。
提供数字化服务产生的收入占据了太美科技过半的营收,但这项业务也给公司带来居高不下的销售成本。2021年、2022年及2023年前三季度,数字化服务的销售成本占比分别为71.6%、80.8%、80%,金额均在2亿元以上,其毛利率分别为19.5%、13%、10.7%。受此主要影响,太美科技整体毛利率从2021年的35.3%下降至2023年前三季度的30.2%,公司方面对此解释称,鉴于公司业务处于早期阶段,尚未能实现规模经济以控制成本。
而为扩张业务,太美科技已产生大量销售开支、行政开支及研发开支。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的销售开支约为1.11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为27.1%,行政开支约为1.83亿元,占收入的比重为44.7%,研发开支约为1.37亿元,占收入的33.5%。
太美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的业务或高度依赖其挽留现有客户及吸引新客户的能力。但截至2023年,太美科技的客户总数为1003个,比2022年年末减少30个,其中SaaS产品客户数量有773个,比2022年年末减少16个。
值得注意的是,太美科技曾在科创板IPO期间变更申报标准,其首次申报时选择了“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00亿元”的上市标准,后申请变更适用“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15亿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2亿元配资炒股利息,且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比例不低于15%”的上市标准。招股书披露,截至2021年,太美科技的预计市值区间为160亿元至200亿元。截至2022年,结合估值参考标的,公司预计市值区间为102亿元至191亿元。